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融媒江大> 正文

青春在实践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3-10-15 浏览量:

青马工程“灯芯如炬”团队:

井冈情,中国梦

“莘莘江大人,悠悠井冈情;旌旗漫山卷,精神华夏传;自强且厚德,实干能求真;灯芯如炬火,烛照复兴程;心怀凌云志,不枉少年时!”汽车学院青马工程“灯芯如炬”团队在井冈山红色遗址下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

7月24日至8月1日,我校青马工程“灯芯如炬”团队15名师生,来到江西井冈山,开展为期9天的“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一系二搓三编压,一根根稻草,在麻绳来回穿梭间,在草鞋师傅的巧手下,被编织成了一双双草鞋。一双双草鞋,曾跟着红军战士们,走过沼泽,爬过雪山,走完万里长征。团队成员学着师傅的模样,体验如何制作草鞋,学习“草鞋精神”,感受红军战士生活之艰苦、条件之简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日富足生活的来之不易。“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懂得付出。我要把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思想和行动中,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青马工程学员张蓉波说。

“爷爷,您有何需要帮助的事情?”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周文昊拿着笔记本走在田间地头,挨家挨户地询问村民的困难和诉求。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困境,团队以茅坪镇为调研点,以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干部座谈等多种调研方式,寻找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大舞台、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的有效路径。经过八天的奔忙,团队成员共开展专项访谈30余次,收集有效问卷1960份,于7月31日由周文昊代表团队撰写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井冈山市茅坪镇茅坪村为例》的调研报告,并深受好评。 

致远砼心力团队:

用爱为留守儿童传递温暖

“我们始终保持热心、责任心、爱心,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用爱为留守儿童传递温暖。”团队成员、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力研2202班余霞说。

致远砼心力团队是由10名土力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每位成员志愿服务经历丰富,帮助留守儿童获取知识和培养兴趣。

今年暑假团队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县铃东街道二处社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青春聚力志愿行”——留守儿童美育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期间,志愿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授、身体素质训练、暑期安全知识普及三个方面开展活动。

“一只只小手在编织中国结时,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编织艺术的美。”余霞说。七夕节知识、传统手工艺品的认识……志愿者打造了一系列美育教育课堂。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志愿者开设了军体拳教学,他们耐心地讲解每一个动作。“教授军体拳,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还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纪律意识。”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2203班刘荣骏介绍。

“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也提升了自己的沟通和教学能力。”余霞感慨道。团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有益的艺术教育资源,促进孩子们的全面成长与素质发展。

邵仲义支教团队:

江水相连传真情,富文富民筑未来

暑假,外国语学院邵仲义支教团队成员统一着装,踏上了主题为“江水相连传真情,富文富民筑未来”的支教之旅。

经典诵读、艺术鉴赏、创意剪纸、非遗文化传播、科学实验……7月9日到23日,支教团队赴云南省水富市开展支教活动。

“支教老师通过英语戏剧表演、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外国语学院指导教师花振豪说。西部地区英语教学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优质英语资源匮乏,多对一教学、家访、辅导作业……支教成员发挥专业特色,助力当地英语教学。

在教授文化课外,支教成员还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组织学生在爱国主义基地、水富社区烈士陵园,朗读太平镇二溪村烈士杜锡光上战场前的一封家书。

“果肉呈黄绿色,色泽饱满、果汁甜浓、清香爽口且耐贮性强。”团队成员孙倩在直播中说。他们走进太平镇二溪村、云富街道新寿村,对特色农产品茵红李开展了调研。在水富市第二届李子文化节暨网络直播活动中,支教团成员四人一组,二人讲解展示,二人协助,匹配光圈,增强画面清晰度,将一颗茵红李全方位真切展示在屏幕面前, 20分钟成交50多单,最终取得了总销量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让茵红李成功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平台。小小的茵红李果也有了“致富果”的美誉,支教团还将比赛奖金捐给了太平镇二溪村的苗族村寨回笼堡。

支教团成员在这里学习了苗族非遗芦笙的制作与演奏,与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感受苗族文化。“看到孩子们的变化,看到村民们激动的欢呼声,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团队成员潘嘉乐微笑着说。

大眼睛公益团队:

踩进泥土的夏天

“孩子们的灿烂笑颜,是对我们此行最大的慰藉。”机械学院大眼睛公益团队负责人甘忻琰谈起支教活动时说。

暑假,机械工程学院大眼睛公益团队的70名志愿者分为四组,奔赴江西吉安、赣州、湖北黄冈、安徽涡阳,进行支教与实地调研,他们访问了四百多名当地儿童,为当地留守儿童建立档案,用爱为教育绘就色彩。

队员们以“乡土”为内核,开展以“踩进泥土的夏天”为主题的课程。前往江西吉安的“吉吉国王”队的18名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将泥巴塑造成自己心中想象的万物,大象、小鸟、小猪……每个孩子手中的成果各不相同。“让孩子们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气息,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制作泥巴作品中体验快乐与成就感。”团队后勤负责人李少杰说。

“有没有哪位小朋友的家长在外务工的?”团队成员徐小茜在教室里询问。志愿者们了解到大多数孩子一年才能看见爸爸妈妈一次。“我们在短期的支教中虽然无法真正做到改变他们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去弥补他们缺少的爱与陪伴,带给他们欢乐与不一样的世界。”徐小茜说。为此,队员们决定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年期限的一对一辅导。

除了实地支教,团队还与益微青年等专业公益组织合作,多次开展爱心义卖、99公益日、线上云筹款、公益组织行动资金等活动,累计为中西部乡村地区儿童筹集30000份爱心。

益路髓行团队:

博爱青春,为髓而行

益路髓行团队以“知识科普、病患关怀、志愿服务”为主题,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积极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工作,呼吁更多适龄健康公民加入中华骨髓库。通过主题讲座、骑行宣传、校园马拉松等方式,团队走进高校、社区、景点、火车站等地,传播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实现爱心汇聚和传承。

财经学院学生张艳丽是南京市第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也是益路髓行团队队长。从1997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员,到2021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向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他们坚持实现梦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益路髓行’的宣传者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团队的爱心传承。”张艳丽说。

在一代代团长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涉及志愿服务、医学等领域。今年已开展了6场讲座,培训志愿者300余人。

今年7月,100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骑行2000公里,分小组打卡镇江市6个献血点,并同步开启网络直播,互动超3000人次。越来越多爱心人士被吸引,加入到团队中。

此外,志愿者们还走进江苏科技大学、京江学院、镇江高专等学校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团队还对中小学生、市民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丰富有趣的知识竞答和生动形象的情景剧表演让更多人了解相关知识。

自2010年成立以来,益路髓行团队走访了镇江40多个社区,培训了近千名志愿者。上海、浙江、广西、贵州、新疆都成了志愿服务辐射阵地。成员们将吴忆杨、经普杰等捐献者的故事与百余名志愿者日记编纂成册,鼓舞更多人参与捐献事业和志愿服务工作。

爱暖西吉团队:

点亮未来,共筑梦想

“虽然支教活动已经结束,但我时常还会想起这段艰苦却又美好的时光,想念通宵达旦一起奋斗的队友,也想念朝夕相处的小朋友们。”爱暖西吉团队负责人杨秋萌回忆道。

爱暖西吉团队起源于2010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西吉孤儿张志治创办的“支援西北,爱暖西吉”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

今年暑期的支教活动共有15名志愿者参入,共举办了5项专项活动。每天开设8节课程,当地120名学生参与活动,累计为当地学生送去文具礼包120个、水彩笔120盒、精装笔记本120本。

“第一次支教,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并没有退缩,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参加了支教活动,就要当一名好老师。”队长夏杰说。

团队开设了非遗文化竹编课程。通过讲解相关竹编知识,引导学生们动手制作竹编扇子。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每一位小朋友都做了一把精致的竹编小扇。

团队还开设了国学、历史课程,讲授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介绍历史名人。此外,团队通过美育课程,向小朋友们科普京剧知识,细致地介绍了脸谱在京剧中丰富的象征意义,让小朋友们在空白的脸谱上自由创作。

8月1日清晨,团队成员组织学生进行升旗仪式,开展了庆祝“八一”建军节系列活动。他们带领学生制作爱心棒和军帽,送给抗战老兵。在野外拉练期间,80余名学生徒步2公里,团队成员向学生们讲述黄继光英雄的故事,带领大家唱红歌。

微光团队:

助力乡村振兴,弘扬汉语言文化

“通过参加推广普通话活动,我感受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环安学院微光团队成员喻晖谛说。在暑期,喻晖谛与队员来到距镇江1726公里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推广普通话。

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地形复杂、语言资源丰富,普通话普及进程相对比较缓慢。“推广普通话不仅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还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喻晖谛介绍。

化屋村山高路远,产业发展缓慢,外界市场难以打开。居民与外界交流少,普通话水平较低。针对化屋村的振兴发展情况,团队以教育、经济、非遗文化为抓手,为化屋村长足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推广普通话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对苗族文化更进一步了解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朴实热情的民风,同时也明白推广普通话是团队的重要任务。”队员任新蕊感受颇深。微光团队成员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及以上占90%。

团队邀请贵州省剪纸协会副会长、贵州名匠岳红霞为化屋村村民讲述剪纸的历史与故事,队员们也陪同孩子们一起动手尝试了剪纸,将推广普通话与传承非遗文化结合。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团队成员在情景剧中带领当地学生朗诵经典。微光团队走进校园,将普通话推广工作同安全教育、医疗卫生、急救知识相结合,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练习普通话的兴趣。

“化屋村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最重要的便是教育问题。受教育程度越高,普通话越好,其次便是交通问题,期待更多政策支持。”队长钟兴驰说,团队经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调研得出结论,助力乡村振兴。

“寻访英雄故事,追忆红色初心”团队:

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前进力量

“作为马院学子,我们有义务去主动了解和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学院研2201班杨子健说。7月初,团队赴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左权将军纪念馆学习参观,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与伟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寻访英雄故事,追忆红色初心”团队分成3个小队,讨论并采取最优方案推进社会实践进行。他们将活动与调研相结合,有序高效推进“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故事传颂、红色精神传承”三大主题实践。

寻访英雄故事,追忆红色初心。在指导教师范宏民的组织下,团队成员到南京市雨花台革命烈士碑、南通市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体验地方红色文化。团队成员李寒琦在七月下旬至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开展深入学习,体会瞿秋白烈士的伟大精神,深化了对革命历程的认知。“青年肩负着时代重任,应发时代之声,为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寒琦说。

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张慧卿教授的组织下与镇江市民宗局一同走进教育基地,与来镇参观学习的西藏师生一起聆听新四军抗日故事。

1000余份问卷、访谈调查37人,访谈总时长约18.6小时……团队赴南京、苏州、镇江、南通等地的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展调研,采访“两新”青年。

学院派团队:

走进人民心里,打造调解新模式

法学院学院派团队发挥法学专业特色,与京口区象山街道校地共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信访矛盾调解模式。该实践项目得到了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批示:象山街道利用辖区资源优势,打造学院派调解品牌的做法值得肯定,其思路做法可以推广借鉴。

学院派团队的服务范围为象山街道15个社区,品牌下设“一室一站”,即名师流动调解工作室和调解雏鹰工作站。其中,名师流动调解工作室由七位法学院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法律法规解读、理论学习交流、社区调解培训等活动。调解雏鹰工作站由33位学生志愿者组成,设信访信息收集、信访法治宣传、信访矛盾调解三个岗位。

信访人李先生因户口迁移和安置问题上访多年,之前的调解始终没有获得李先生的认可。团队成员、法学院学生娄秉文和孙洁多次上门为李先生耐心解读法律政策,最终让他打消了疑惑,并同意停诉息访。在交流过程中,调解员还了解到李先生家庭困难,想找门面房做生意的心愿,便将此诉求反馈给街道,由街道牵头帮助李先生找到了合适的门面,成功实现“事心双解”。

“信访调节的前提是走进人民心里,大学生特有的亲和力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距离。”象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施宇飞说。在学院派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事就找学院派,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选择。

2023年5月至今,团队累计走访了15个社区、30余家商户、69个网格。此外,学院派团队还在社区划分了常态化网格和特色化网格。常态化网格中,团队成员与社区网格员一同入户走访,每月入户不少于20户,构建固定走访网络。特色网格中,团队成员走进社区、商户、养老中心开展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

伯藜支教团队:

为童心创造七彩世界

“为童心创造七彩世界,绘出独属于孩子的梦。”这是材料学院2021级学生王婉晴的支教寄语。她是伯藜学社的一名陶学子,也是支教团队长。

今年暑假,她带领伯藜支教团队的11名陶学子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台小学,进行为期三周的暑期支教活动。

伯藜支教团是伯藜学社于2016年为响应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助学创业,立己达人”号召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陶学子们在暑期开展支教活动,他们奔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将知识和温暖带给远方的孩子们,承担起新时代青年志愿者的责任。

爱心义卖、红色主题活动、家访……孩子们在支教团成员开展的精彩活动中成长。孩子们唱响红歌,诵读经典,支教队员也不禁被孩子们的热情深深感染。“我喜欢拿起相机记录这一切,记录我们不可复刻的青春,记录他们不会再来的童年。”王婉晴说。

伯藜支教团成员每晚召开例会,总结经验并改进不足。“备课、上课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非常充实。”支教团成员李冰洁说。她的书法课堂以流畅的笔法给孩子们展示了汉字的魅力。

“支教活动让孩子们既充实又快乐,非常感谢支教团大学生这20多天的陪伴与教导。”一位家长在微信朋友圈动情地说。

(来源:澳洲10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报)